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2日,记者获悉,内蒙古博物院从9月24日开始的流动数字博物馆西部区巡展落下帷幕。展出期间走进西部一盟三市,行程4000多公里,累计展出12站、45场,举办“博苑”讲坛3期,“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14期,主题讲解和公开课20余场,惠及观众3万余人。 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作为全国首辆全数字化的移动博物馆,利用高科技手段让普通观众零距离接触文物历史,自今年启动后开始在内蒙古进行巡回展出,...
世界首家“成吉思汗文献博物馆”创立者巴拉吉尼玛7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其专门收藏成吉思汗传记和文献的博物馆虽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已吸引国内及美、德、匈牙利等国千余人慕名参观。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有来自美国、德国、匈牙利等国的历史学家、人文学者前来参观。”巴拉吉尼玛兴奋地对记者说。 对于何时开业的问题,巴拉吉尼玛说:“尽管没...
10月16日至17日,内蒙古边防总队包头边防支队与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开展了首次文物巡查活动。 据了解,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共有509处文物点,34处国家、自治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敖伦苏木古城遗址是重要的元朝时期城市遗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肉”,纷纷前来“挖洞掏宝”。笔者在地处草原深处的安...
10月15日,记者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政府获悉,日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在文物普查复查工作中,整理出一批重要文物,其中四件文物属国内首次发现,堪称唯一珍品。 ——“红陶猪形脸”发现于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遗址,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专家考证这原来是一件红陶鼎,因底部有猪型纹饰,所以初步命名为“红陶猪形脸”。敖汉博物馆馆长、...
近日,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在额尔古纳市开工建设,预计到2015年10月完成建设布展工作。 蒙古族源博物馆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的子项目,同时也是“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的一项内容,建成之后将全面展示蒙古族源考古、文物资源和研究成果。 蒙古族源博物馆总投资1.5亿元,建筑规模1.5万平方米,采用了蒙古民族最为成熟的穹庐式建筑为蓝本,并大量融入当代建筑...
“金代时期的路最宽是19米”。2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公布了近日在内蒙古辽上京考古的成果。 消息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遗址考古队”,第三次对辽上京皇城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经过近两个月的发掘和钻探,已经初步搞清了辽、金两代建筑基址与道路之间的关系。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
内蒙古公安英烈博物馆捐建仪式8月15日在呼和浩特市古林人文纪念园举行。目前,该博物馆已经投入建设,预计年底封顶,明年年底投入使用。 据了解,内蒙古公安英烈博物馆由是由和浩特市古林人文纪念园举行,上海盛旺集团在呼和浩特古林人文纪念园无偿提供2350平方米土地捐建。 博物馆分为博物馆主楼及纪念广场两部分,将应用声、光、电、图、实物等多种手段展现内蒙古公安英烈事迹,弘扬公安英烈精神,彰显人民警察的...
记者19日从内蒙古文化厅获悉,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境内,近日发现一批东汉晚期文物,其中一件人面双马纹金饰为中国东北地区首次发现,对于蒙古族源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 陈巴尔虎旗文物所工作人员近日在对该旗东乌珠尔苏木境内古遗址例行巡查时,采集到陶罐、金饰件、耳环、串珠等文物。从器型、制作工艺及纹饰分析判断,这些文物全部是东汉晚期文物,具有关联性,是同一墓坑殉葬品。 尤值得...
记者12日从内蒙古文化厅获悉,自治区鄂伦春旗境内大兴安岭发现一幅“罕见性崇拜”图案岩画。据了解,这是目前大兴安岭岩画中发现的唯一一幅“性崇拜”图案。 据介绍,位于大兴安岭岩画上的这幅红色彩绘“性崇拜”图案,上方为交媾图,下方是性器结合图。内蒙古岩画学者崔越领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初步判断该岩画创作年代为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了解到,内蒙古文物部门历时8年,对流散在草原上蒙元时期的碑刻和金石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共收集整理到50余通古文、碑刻和40余件金石文物。 提起历史上的蒙古草原,许多人只有“游牧人逐水草而居”的印象,殊不知这里也有固定的民居,有佛殿、孔庙、关帝庙、基督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还有城镇和宫室等。文物部门通过保护和研究散落在草原上的文物,对800年前的草原逐渐...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政府获悉,考古人员近日在太仆寺旗千斤沟镇发现一处距今3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锡矿遗址。据了解,该矿是经专家认定的殷商时期距中原最近的锡矿。 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物部门相关人员共同对太仆寺旗千斤沟镇石门山进行勘察,获得大量石质开采工具,并认定了10余条古矿坑。专家初步判断此处为青铜时代锡矿遗址。 据了解,千斤沟锡矿遗址是经专家认定的,殷商...
北方草原上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来源于哪里?这一直是考古界感兴趣的课题。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日前宣布,专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千斤沟镇境内发现一处古代锡矿遗址。据初步鉴定,该处遗址属于距今约3000多年的青铜时代。 此次在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发现的青铜时代锡矿遗址,由10余条古矿坑组成,并伴有大量的石质开采工具。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管理站和太仆寺旗文体...
19日,记者从内蒙古文化厅获悉,我区又有8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和三级博物馆。 为全面反映近年来博物馆事业发展,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根据《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国家二级和三级博物馆评估工作。 我区阿拉善博物馆、鄂尔多斯博物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兴安盟博物馆、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博物馆、科尔沁右翼前旗博物馆、科尔沁右...
讲解员在羊绒历史文化博物馆向游客介绍古老的英国圆轮纺车。 内蒙古首家羊绒博物馆日前正式开馆迎接游客。该馆坐落于呼和浩特市110国道罗家营段,是内蒙古仅有的一座弘扬羊绒文化的综合特色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占地1600亩,设有羊绒历史文化博物馆、羊绒制品生产设备收藏馆、羊绒服饰文化博物馆、羊绒文化休闲会馆、羊绒制品展示体验馆等5个分馆,系统地记录着羊绒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记录着羊绒产业的丰硕成果。 讲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